广西眼科医疗队在柬埔寨给当地居民做白内障检查。
援科摩罗医疗队为当地居民体检。
“六一”儿童节援科摩罗医疗队给当地孤儿学校送去礼物。
黄土漫漫,刀耕火种,这是非洲科摩罗群岛。
山河相间,树影婆娑,这是亚洲柬埔寨磅湛省。
无论是在与中国远隔万里的非洲大地,还是在与中国相邻的东南亚,都能看到广西援外医疗队的身影,他们当中不乏来自南宁的医生。
这样的一支队伍,他们的眼里只有病人,无国界之分;这样的一支队伍,沿着“一带一路”,为越来越多国家的民众带去健康福音。
南宁好医生,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心中一个温暖的词汇。
感谢中国医生带来健康福音
“愿孩子们的回忆中有中国色彩。”这是一个月前,广西第12批援科摩罗医疗队队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科教部部长、主任医师周全在朋友圈里分享的一行文字,配图是一群天真烂漫的科摩罗当地孤儿。
今年1月,广西第12批援科摩罗医疗队踏上援非征程,6个月的时间里,11名医务人员倾尽所能服务科摩罗人民。中医推拿、针灸,对危重病人进行抢救、实施手术,外出义诊……说起在科摩罗的工作,这支医术精湛的医疗队人人都有故事要讲。
“刚到科摩罗,16天内我接诊了32名病人,做了22台手术,接生了8次,抢救危重人员2人。”广西妇幼保健院的妇产科医生廖晗甦用一组数字,告诉记者援非医疗工作的艰辛。
受援医院的落后不仅表现在医术和医疗设备上,管理理念的落后更导致当地医生缺乏整体意识,技术水平良莠不齐。也正是这些原因,限制了我方医生的工作及医疗援科项目实施的效果。
面对重重困难,援非医疗队的队员们除了想办法克服,还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他们走进多家企业给当地工人开展医疗防护知识讲座,举办义诊并免费发放药品,希望通过知识的宣讲改变当地群众的健康观念。
过硬的医疗技术、悉心的治疗让医疗队赢得了当地居民的信任。“今年3月,一名产妇脐带脱垂胎死腹中,产妇生命岌岌可危,当地医生无法进行手术,在设备不齐全的条件下,我们的医生争分夺秒最终跑赢了死神。”周全说,医疗队在科摩罗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每次治愈好一位病人,当地人总是奔走相告,都说中国医生真好。
柬埔寨磅湛省地处热带地区,紫外线强,白内障发病率高,症状严重,手术难度较大。“在国内平均10分钟就能完成的手术,在柬埔寨一般需要半小时以上。”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常务副主任曾思明今年5月赴柬埔寨实施“一带一路”消除白内障致盲行动项目时,发现当地居民的白内障程度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
“有的老人患上白内障已经几十年,几乎全盲了,但由于收入低,加上当地医疗条件不允许,眼疾一直耽搁着。”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护师蔡敏玲告诉记者,当得知中国医疗队免费进行消除白内障手术时,当地群众拍手称赞。“在治愈眼疾后,几乎每一位患者都紧紧地握着我的手,甚至有人感激地流下眼泪。”
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每一位援外医生的共识。
“中国医疗援科已有24年,但受援医院对医疗队的依赖仍停留在对药品、设备、耗材的需求上,没有形成自身的‘造血’能力。”周全说,他希望在援科摩罗医疗队回国前,能够通过中国医生的力量在科摩罗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援科摩罗医疗队的队员们在培养当地优秀医生的道路上走得坚定,越走路越通畅。
凭借11人的力量,受援医院及科室的基础培训不断增强,掌握的医学知识也逐渐趋于系统化。此外,医疗队的队员们还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手把手、面对面地在医疗救治中开展教学,帮助当地医生、护士提高应对险重难医疗任务的能力,他们甚至培养出几名当地业务骨干。
援外医疗工作事无巨细,尽管繁琐劳累,但周全对于下半年的工作仍铆足干劲。“下半年医疗队还将在大科岛、昂岛、莫岛受援医院开展专科学术讲座,希望通过系统培训,帮助当地更多的医院培养更多的专科业务骨干。”周全说。
这与曾思明的想法如出一辙。
尽管在柬埔寨实施“一带一路”消除白内障致盲行动项目只有短短一个月的时间,但曾思明所在的医疗队也在建立当地后续消除白内障的医疗力量。
“在手术量较少的工作日,我们还同时进行有的放矢的手术带教,由2名主刀医师分别带教1名当地眼科医师,以达到培养当地消除白内障有生力量的目的。”曾思明告诉记者,他有时还忙里抽闲专门为当地医护人员进行白内障手术理论授课,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课,夯实当地医护人员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理论基础。
医疗队去了一批,又回来一批,但后继队员如有根之水源源不断。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南宁医生将继续传承“大爱无疆”的中华精神与世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