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凌达村的大地上,连片葱翠欲滴的芋头叶,在太阳的照射下闪烁着耀眼的“绿波”。干净整洁的通屯路,气派的村委办公楼,灰瓦白墙的居民楼掩映成画。
如今的凌达村早已摘掉贫困村的帽子,摇身一变成了有产业有收入的新农村。这些成绩里,有来自南宁市工商联合会派驻宾阳县洋桥镇凌达村第一书记余俊的辛勤付出。两年多来,他兴产业惠民生,踏踏实实干了一批好事实事。
听访民意 完善基础设施
凌达村委是宾阳县洋桥镇唯一的贫困村,共8个自然村,30个村民小组,987户,总人口4378人,脱贫攻坚任重道远。
2015年9月,余俊开始了他两年的扶贫生活。为尽快熟悉凌达村的情况,他带领工作队进村入户,调查摸底,了解贫困原因,并建立了贫困户档案。
为尽快改善贫困落后面貌,他多次召开党员会、干群会,与干群一起促膝谋划,决定从最急切的“行路难”问题下手。他结合村情民意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制定了凌达村2016年工作计划和三年脱贫攻坚整体规划,按照“一路、二文化、三产业”的思路分步实施。凌达村委陶村的通屯路是坑坑洼洼的泥石路,遇上大雨,汽车常陷进泥坑里出不来,村子里没有一条水泥巷道。修路需要资金,余俊甘当“化缘书记”,多次向后盾单位南宁市工商联汇报工作争取支持,同时带领村干部到县级各个部门寻求支援。
2016年,在余俊的努力下,凌达村争取到了南宁市工商联、宾阳县委组织部、宾阳县人民检察院、宾阳县妇联等单位的援助资金40万元用于陶村通屯路的建设,一条7米宽、3公里长的硬化水泥路直通村里。
如今凌达村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8个自然村村道上亮起了太阳能路灯,25条水泥硬化通屯路全部修通,文化广场、灯光球场、儿童家园纷纷投入使用……这些项目的投入使用,是余俊和工作组辛勤付出的最好见证。
创新思维 发展“造血”产业
解决了乡亲们最急迫的“行路难”问题,余俊开始啃“无产业、无收入”这块硬骨头。凌达村委陶村种有20多亩槟榔芋头,因为交通、市场等因素制约,基本卖不出。余俊了解情况后,随即通过南宁市工商联团体会员生鲜协会积极帮助联系买家,寻求会员企业广西恒得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免费检测,对芋头进行品种改良,免费提供有机肥。
为了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余俊还帮助宏陶芋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了销售微信群,让更多的城里人看到物美价廉的陶村香芋。经过多方宣传,成功帮助该合作社推销芋头近100吨,直接为农户带来经济效益50余万元,香芋滞销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另外,余俊还通过南宁市工商联聘请了技术员对种植甘蔗的农民进行技术指导,配合村“两委”开展劳务输出工作,对在家的待业青年进行排查摸底,鼓励他们外出务工,进一步增加经济收入。
“来到凌达村,我深切感受到村干部和群众思变脱贫的迫切心情。要改变贫穷落后,必须依托产业、发展产业,实现‘造血’功能。”余俊在自己的扶贫日记中这么写。
两年时间,凌达村通过“党组织+企业”的模式,村产业扶持资金100万元入股洋桥镇东洋养殖公司,保障了村集体收入,同时还引导陶村党支部与广西恒得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采取订单收购种植模式扶持贫困户扩大香芋的种植面积,贫困户再也不用愁销路。
同时大力引进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两年来先后引进广西恒得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西翔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广西航天高科有限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带领群众发展QQ粉富硒南瓜、槟榔香芋、牛大力等特色产业。目前这些特色产业已经成立了5个合作社,注册了“陶牌”和“宏陶”两个商标品牌,获得了一个“富硒产品认证”,2017年这些特色产业取得800余万元经济效益,带领5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余俊还积极探索“互联网+扶贫”的新模式,大力发展“农村淘宝”,把村淘服务站开进贫困村,统一将农民富余、优质的农副产品放到网络平台上销售,也让农民通过网络平台足不出户即可购买到更多所需商品,扶贫脱贫精准到位。目前,在凌达村委的辐射示范下,洋桥镇其他村屯纷纷响应,通过“互联网+产业+合作社”的模式,积极探索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新路径。全村人都亲切地把余俊叫作“淘宝书记”。
甘于奉献 舍小家顾大家
提起余俊,凌达村的乡亲们个个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个没有架子的好书记。在工作之余,余俊还经常会到村民家中帮助他们干农活。
2017年1月22日,临近过年,余俊由于过度操劳导致右眼视网膜脱落,被送往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而另一边,得知余书记住院的消息,几百里外的凌达村乡亲们纷纷自发出钱包车,派30多名村民代表到南宁市探望。当看到躺在病床上的余书记时,村民陶树修的眼眶湿润了,他说:“别的村都羡慕我们,都说我们村来了一位好书记!”
他是乡亲们眼中的好书记,却是自己眼中不称职的儿子、丈夫、爸爸。
为了开展好脱贫攻坚工作,让凌达村的乡亲们早日脱贫,余俊始终坚守在扶贫一线,为乡亲们排忧解难,却没有好好陪伴女儿畅畅,对身患癌症住院的父亲未能尽孝。
对于家庭,余俊心里满是愧疚。但对于自己的工作他问心无愧。驻村后,他积极向后盾单位南宁市工商联汇报凌达村小学教育的发展情况和存在困难,并争取到价值10万元的教学仪器、文具、书籍等物品,解决了陶村小学教学硬件匮乏的问题。
如今,凌达村已顺利实现脱贫摘帽,余俊也回归到市里的工作岗位,但乡亲们遇到什么事情,总会先咨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