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管委会,市级各双管单位,市直各事业、企业单位: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南宁市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2017—2020)》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2018年1月18日
南宁市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2017—2020)
为积极适应新形势下建筑业发展的新要求,促进我市装配式建筑发展,推动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建科〔2017〕77号)、自治区住房城乡建设厅等12个部门《关于印发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促进我区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桂建管〔2016〕64号),以及《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南府规〔2017〕1号)、《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南府规〔2017〕2号)等政策文件,结合南宁地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规划的实施期限为2017年至2020年,展望2025年。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张,能源与资源不足的矛盾越发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传统建筑业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与建设领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落实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相差越来越大,产业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装配式建筑——以绿色发展、产业升级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期。
2016年以来,我市以列入全国装配式建筑积极推进城市、自治区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为契机,深入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推动我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
1.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为全面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和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2016年南宁市成立了推广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和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担任组长,市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日常推进工作,各相关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全面统筹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在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组织下,南宁市先后组建了第一批南宁市BIM技术专家库、南宁市第一批装配式建筑技术专家库,制定出台了《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南府规〔2017〕1号)、《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南府规〔2017〕2号)、《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建筑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南府规〔2017〕11号)等政策文件,这些文件在建筑面积计算、土地出让条件、商品房预售许可、财政税收、信贷融资、企业申报(包括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型产业、奖项等申报)等政策方面对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和装配式建筑发展给予了支持,同时明确在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及政府投资的房建项目全面推行装配式建筑试点,划定五象新区核心区、凤岭片区作为装配式建筑试点片区,新开工项目全面采用BIM技术开展装配式建筑建设等工作安排。
2.逐步完善技术标准体系。2017年以来,我市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编制取得重要进展,印发实施了《南宁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严格审查我市装配式建筑项目施工图文件的通知》、《南宁市装配式建筑单体预制装配率计算细则(试行)》,同时,正在开展相关技术规程、标准定额、质量安全及验收管理办法等的编制工作,为我市装配式建筑的起步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3.大力推进预制构件产能建设。为充分满足我市装配式预制构件和绿色建材市场需求,2016年以来我市积极推进邕宁区五合临港产业园区、青秀区伶俐工业园区和南宁六景工业园区三个园区的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建设。着力加强装配式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能力建设,截至2017年10月,华润伊岭PC生产基地、广西领伦航PC生产基地建成试生产,北港六景、广西建工等一批生产基地开工建设,到2017年底可初步形成满足20万㎡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构件需求。钢结构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杭萧钢构、景典钢构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加快建设过程中。目前,行业内企业投资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基地的积极性高涨,根据统计,全市尚有约200万㎡的产能正在筹建或在建过程中。
4.加快推进试点项目建设。2017年我市共下达两批次装配式建筑试点项目40个(类),试点项目建筑面积214.5万平方米。积极引导和鼓励房地产开发项目积极参与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绿地、华润、万科、保利、大唐等一批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纷纷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钢结构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改扩建工程、广西艺术中心等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或完成主体建设。截至2017年10月,我市年内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
5.大力推广BIM技术应用。按照《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南府规〔2017〕1号)要求,我市大力推进BIM技术运用管理信息云中心建设、积极在市轨道交通、市政综合管廊、市政工程、大型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等项目开展BIM技术试点示范,制定出台了《建筑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应用标准》、《建筑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IM)施工应用标准》等技术标准。通过资源整合,开展交流推介、技术比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角度的宣传培训活动等,营造了BIM技术应用浓厚的氛围,形成各个企业、各个技术人员比拼赶超的局面,为装配式建筑发展和我市工程建设项目创建示范工程、精品工程、标杆工程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6.加快构建产业链体系。成立南宁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协会,会员单位包括广西华蓝、上海建工五建、华润、广西建工等共70余家,初步形成了房地产开发企业、设计施工监理单位、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及科研院所组成的上下游产业链。
近年来通过政策、资金、技术、人才保障、项目示范等方式有效的推动,我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快速发展,为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装配式建筑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认识不统一、市场信息不对称、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当前,我们还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思想认识不统一。装配式建筑改变了现浇建筑的建造方式,BIM技术改变了工程设计的惯用模式,设计、施工及工程验收等各个环节将随之发生重大变革,但几十年的惯性思维,导致开发、设计、施工、监理等工程建设参建单位对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的紧迫感认识不足,对“BIM技术和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然趋势”缺乏正确认识,主动采用BIM技术和装配式建筑建造方式的积极性不强,一昧强调工程建设成本增加、部品部件供应不足、工程技术难度较大、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客观条件制约,部分建设单位“等靠要”思想和观望思想严重,对于非强制性的鼓励政策执行意愿不强,寄希望于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引导和扶持装配式建筑产业。
2.市场信息不对称,潜在的市场规模尚未得到有效释放。当前我市每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规模约为50万㎡。根据国家、自治区及南宁市确定的装配式建筑发展目标,“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要达到20%以上”,这就意味着2020年全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应不少于500万㎡。根据当前市场供需情况分析,市场供给侧,由于装配式建筑构件生产基地前期投入较大,目前已落地的生产基地项目虽然都预留了较为充足的产能储备,但考虑到我市当前实施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较小,在没有稳定的市场需求的情况下,企业的初期产能投入均较为谨慎;而市场需求侧,试点项目的开发建设单位纷纷表示当前市场上的预制构件货源、货量太少,产品供给难以满足项目进度要求,甚至提出应在形成充足的预制构件产品市场后再推广实施装配式建筑。由于供需双方市场信息不对称,产品交易平台缺乏,导致我市装配式建筑潜在的市场规模未得到有效释放。
3.技术和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市开展的装配式建筑的技术和标准体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家现有技术标准体系相配套的相关技术规程、标准图集、工法等有待完善。现状开展和实施技术和标准体系,主要以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为主,对其他类型的装配式建筑涉及较少。以企业为主体的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繁多、通用性差,尚未形成市级层面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利于建筑产业现代化大规模推广应用。在产业链各环节技术研究方面,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连接、防水保温、现场安装施工、一体化装修及工程质量验收等技术尚在探索之中,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模数不协调,质量检验、追溯机制与工程标准之间的衔接等环节有待完善。
4.建设模式和监管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在传统建设模式中,设计、施工和建材供应相互割裂,装配式建筑对开发、设计、施工、构件生产、物流运输等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有着较高的要求,当前产业链的整合进程明显滞后于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此外,主体结构建设与装修分离仍是主流模式,与装配式建筑对一体化装修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装配式建筑是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其工程质量监管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不同环节,尤其是预制构件生产企业质量管控,涉及工信、建设、质监、安监等多个部门,由城乡建设部门一家管工程质量的传统监管机制难以适应新的监管要求,现有的配套措施和管理流程也亟需创新完善,相关监管机制也面临工厂化生产、一体化建设带来的监管方式、验收要求的适应性调整。
5.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的建造方式,突破人才队伍建设的瓶颈尤为重要,我市现有的设计、施工、监理行业中,从事装配式建筑工作经验的企业和人员只占很小部分,远远无法满足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目前,我市建筑行业普遍缺乏有装配式建筑设计经验的技术人才,掌握预制构件生产、安装技术的产业工人,以及具有装配式建筑一体化监督管理经验的监督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对建筑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建筑业能源资源消耗大、劳动生产率低、质量安全问题突出、环境污染严重,面临着向绿色发展、集约化发展转变的迫切要求。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201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明确了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建造方式,引领建筑业向集约化、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产业转型,有利于提高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减少建筑垃圾排放和污染,改善人居环境以及建筑产业的绿色转型发展,是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发展装配式建筑是推动南宁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十三五”时期,南宁市提出紧紧围绕“治水、建城、为民”工作主线,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装配式建筑为抓手,推进以“数字建城”为核心内容的建筑业供给侧改革,打造“数字型城市、数字型建筑、数字型建造、数字型运营”的新型智慧城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锻造建筑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努力实现南宁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南宁建筑业供给侧改革主要内容。装配式建筑以创新驱动为产业特征,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将有效带动建筑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稳定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新生力量。
(三)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驱动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深入融合发展。
“十三五”时期,在科技创新推动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驱动下,各类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呈现深入融合发展趋势。BIM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建筑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将推动装配式建筑实现快速发展。装配式建筑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为产业特征,体现了建筑产业链的创新整合,是产业模式向工业化、智能化、信息化转型的创新融合发展。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发展装配式建筑以来,2016年、2017年,国务院、住房城乡建设部又先后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建科〔2017〕77号)等文件,进一步明确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重点任务、发展目标,将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上升至了国家层面的产业发展战略,全国各地积极推进已成为普遍态势。南宁市列为国家积极推进地区、自治区级装配式建筑试点城市,根据国家、自治区及南宁市确定的装配式建筑发展目标,“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要达到20%以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装配式建筑发展作为推动南宁市建筑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为装配式建筑发展打开发展新局面。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全区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转型升级,全面推进南宁市建筑行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创建国家级装配式建筑试点城市为契机,大力提升装配式建筑规模和水平,建立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南宁市加快“四个城市”建设,推动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1.政府引领,市场主导。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政府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强市场主体能力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增强市场供给,为装配式建筑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2.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树立全市一盘棋思维,统筹规划布局,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以保障性住房、拆迁安置项目等政府投资项目为突破口,在试点片区、新区建设、旧城改造中率先推行装配式建筑,逐步实现住宅建筑全覆盖、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渐进发展,通过试点示范形成带动,实现技术进步、产业模式、产业价值全面发展。
3.产业联动,集群发展。装配式建筑要树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坚持设计、生产、施工、装修、运维一体化,注重全过程监管、全产业链发展。重点培育一批本地化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构建产业链条,建立联盟体,集群化发展。
4.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坚持以技术创新、锻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指引,加快管理方式创新,逐步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管理体系和标准体系,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和创新应用,提高建筑业管理水平和工程建设效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环境、市场机制和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制度体系、技术体系、生产体系和监管体系基本完善,人才队伍培育机制基本建立,力争创建国家级装配式建筑试点城市。装配式建筑成为南宁市住宅开发建设的主要模式,工厂化预制构件在道路、桥梁、轨道交通、综合管廊等市政工程中普遍应用,全面推广BIM技术应用,建筑品质全面提升,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装配式建筑产业体系,建筑产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2.阶段目标
——2018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8%以上,符合条件的新建建筑原则上采用装配式建筑,装配率不低于30%;争创国家级装配式建筑试点城市,创建1—2家国家级装配式产业基地,创建2—3个自治区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实现装配式建筑工厂化生产年产能不小于200万平方米,其中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预制构件年产能不小于100万平方米。
——2020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20%以上,其中,住宅全装修项目比例达到50%以上,新建保障性住房项目全面采用全装修;巩固和提升国家级装配式产业基地创建水平,培育一批自治区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政府投资的大中型建筑、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项目BIM技术应用率达到90%以上;实现装配式建筑工厂化生产年产能不小于500万平方米,其中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预制构件年产能不小于300万平方米。
3.展望目标
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上,装配式建筑和住宅全装修成为主要建筑方式,BIM技术在项目勘察设计、施工建造、运营维护全过程得到广泛应用,全面建成与装配式建筑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预制构件生产产能,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贯通上下游产业链的产业集群。
全面贯彻落实《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南府规〔2017〕2号)文件要求,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发展重点,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项目建设,着力扩大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促进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提高。
1.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年度装配式建筑建设计划,并严格抓好落实。政府投资建设的学校、医院、交通、体育、科技、文化等公共建筑项目全面实施装配式建筑。在市政工程中积极推广使用工厂化预制构件,适用于工厂预制的地铁管片、地下综合管廊、城市道路和桥梁项目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集中兴建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项目、拆迁安置房项目全面采用装配式建筑,其中每年度新开工保障性住房项目采用住宅全装修的比例应不低于50%,到2020年保障性住房项目实现全部采用全装修。2018年试点片区(五象新区核心区、凤岭片区)新开工项目实现全面采用BIM技术开展装配式建筑建设,逐步扩大试点范围,2019年起将三塘片区、南宁教育园区、五象新区玉洞大道北片区纳入试点范围。
2.强化装配式建筑推进力度。加强政策引导,推动装配式建筑成为商品住宅开发的主要建设模式。以土地供应环节为抓手,试点片区全面落实“招拍挂”出让地块的装配式建筑建设要求,其他区域以成品住宅项目为重点推进落实“招拍挂”出让地块的装配式建筑建设要求,到2020年实现商品住宅开发项目全面采用装配式建筑建设。强化工程审批环节责任落实,从规划条件、用地手续、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等监管环节确保装配式建筑建设要求有效落实。
3.明确装配式建筑发展重点。着力完善装配式建筑结构技术体系,重点发展内浇外挂—剪力墙结构、预制叠合墙—剪力墙结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等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积极推广钢结构、钢—混结构体系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区域发展现代木结构。全面推进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政府投资的房建项目、商品住宅项目、保障房项目等领域使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预制构件优先推广水平预制构件,如外墙板、内墙板、叠合楼板、阳台、楼梯、空调板等,逐步推广竖向预制构件,鼓励发展预制梁、预制柱、整体厨房、整体卫生间等预制构件。积极推进钢结构在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及市政桥梁、轨道交通、交通枢纽、公交站台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领域使用,鼓励建设装配式钢结构住宅项目。鼓励企业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研发新型钢结构体系,提高装配式钢结构部品部件生产应用水平,提升钢结构建筑性能。
研究制定符合南宁实际的工程设计、生产、装配式施工、竣工验收、使用维护、评价认定等环节的技术导则、指南和图集,为装配式建筑提供技术支撑。
1.构建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以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和钢结构为重点,加快制定完善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检测、验收、维护标准。一是制定和完善装配式建筑设计与施工要点,加快编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构件图集等技术规程,组织编制市政工程项目装配式建筑技术指南、导则等;二是制定和完善装配式建筑质量验收要点,在发布实施装配率计算细则的基础上,加快开展装配式建筑项目报建审批流程、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规范、装配式建筑监理实施细则等标准化规程,完善适应装配式建筑的安全防护体系和防火抗震防灾标准;三是建立装配式建筑评价体系。
2.完善装配式建筑工程造价和标准定额体系。创新和完善装配式混凝土和钢结构部品部件生产的工程造价和定额发布机制,以及BIM技术应用计价定额,发布各类相关项目投资估算概算指标、造价指数,满足装配式建筑工程计价需要。不断完善装配式建筑所需的工程计价定额,加强对工程计价方式和造价管理方法的探索研究,充分发挥工程计价依据在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中的支撑作用。
3.制定预制构件生产与质量检验规程。根据不同的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完善预制构件设计、生产和施工工艺标准。强化编制标准的通用性,推动产品的标准化,满足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和部品部件生产等各环节的需求。
4.完善BIM技术应用标准。在国家、自治区相关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编制符合南宁市实际情况的建筑工程BIM技术实施指南等配套技术标准,组织编制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岩土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应用标准、实施指南等,为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全专业以及所有参与方提供BIM技术应用项目标准化流程,为BIM技术应用项目实施全过程提供指导。
5.构建预制构件与建筑结构相统一的模数协调系统。组织编制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模数协调技术要求,研究制定构件部品与建筑结构相统一的模数协调系统,对在安装上具有兼容性的建筑部件(主要是维护构件、内墙、楼板、柱和梁、楼梯和各种技术管道),强化工程技术参数的衔接,制定施工安装环节的协调规则、各种类型部件的技术数据和尺寸数据、特定建筑部位的施工方法等。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装配式混凝土预制构件和钢结构件生产基地建设,积极推进绿色建材、装备制造、物流配送、家居装修等上下游产业发展,推动形成一批优质企业为核心、贯通上下游产业链条的产业集群。
1.优化产业布局。引导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合理布局,提高产业聚集度,以建筑产业科技创新为基本定位,搭建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信息化平台,打造全产业链的核心技术研发的装配式建筑综合性生产基地。 “十三五”时期重点推进邕宁区五合临港产业园、青秀区伶俐工业园、横县六景工业园建设,基本建成具备一定规模、产品和技术服务覆盖南宁市区范围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集聚区。同时,县(区)、开发区的工业集中区要在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建筑及绿色建材生产基地,合理完善装配式建筑及绿色建材产业布局,满足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需求。积极创建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综合示范园区,争取到2020年创建1—2个自治区产业集聚产业示范园区。
2.推动预制构件市场发展。推进建筑部品和预制构件模数化、标准化、集成化发展,建立以标准部品为基础的建筑工业化生产体系。加快重点产业基地建设,夯实装配式建筑发展基础,加快培育一批技术先进、专业配套、管理规范的装配式建筑骨干企业和生产基地。加快推进华润、中民投等项目落地,重点推进广西建工、北港集团、杭萧钢构、景典等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项目建设,力争2018年建成投产。探索搭建预制构件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建立覆盖全区及周边区域的预制构件产品展示、销售网络,拓展展销渠道。
3.积极培育本土化市场主体。重点发展一批利用装配式方式开发建设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提升开发建设水平;培育一批熟练掌握装配式建筑技术的设计企业,提升标准化设计水平;壮大一批预制构件生产企业,鼓励本市现有大型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生产企业及传统建材企业向预制构件和住宅部品部件生产企业转型,初步实现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工厂化生产。鼓励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支持市内社会信誉高的大型建筑企业优化生产力布局,整合各类生产要素,投资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并申报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引导其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升级发展。到2020年,重点培育形成5—8家自治区装配式建筑龙头骨干企业。
4.推广发展绿色建材。提高绿色建材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比例。推广应用高性能节能门窗、夹心保温复合墙体、叠合楼板、预制楼梯以及成品钢筋,鼓励装饰与保温隔热材料一体化应用。推广外遮阳、墙体保温一体化、厨卫一体化、可再生能源一体化等先进适用技术,以及叠合楼板、非砌筑类内外墙板、楼梯板、阳台板、雨棚板、建筑装饰部件、钢结构、轻钢结构等部品部件和部品部件,不断提升应用比例。鼓励在海绵城市、综合管廊、轨道交通及建筑小区围墙、道路硬化、工地临时性设施等配套设施中,使用可装配、可重复使用的建材和部品部件。到2020年,绿色建材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比例达到50%以上。
5.积极推进住宅全装修。加大装配式住宅同步实施全装修的力度,提高全装修住宅的市场供应比重,鼓励商品住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广全装修。实行装配式建筑装饰装修与主体结构、机电设备一体化设计和协同施工。优先从成熟和适用的部品部件入手,鼓励整体卫浴、整体厨房等部品模块化应用,推广同层排水、轻质隔墙板等材料、产品和设备管线集成化技术,加快智能产品和智慧家居的应用。重点落实保障性住房实施住宅全装修的建设要求,保障性住房项目全部实施全装修成品交房,在交付使用时所有功能空间的固定面全部铺装或装饰、管线及终端安装完成,厨房和卫生间的基本设备全部安装完成,逐步淘汰下沉式卫生间等落后构造方式。
6.培育装配式建筑产业联盟。联合全国优秀建筑设计、施工、开发企业和科研院所,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装配式建筑产业联盟,不断扩大参与企业范围,落实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提升联盟成员的群体竞争力。吸引区外大型优势建筑业企业参与本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良性竞争,鼓励在南宁设立总部或独立法人分支机构,发展总部经济和建筑产业园区,提升广西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充分利用BIM技术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以装配式建筑为载体大力推广BIM技术,通过BIM技术与建筑产业化的深度融合,提升建筑业生产效率和工程质量,实现建筑业向信息化和工业化转型升级。
1.推进BIM技术在装配式项目中的应用。推进BIM等信息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规划、勘察、设计、生产、物流、施工安装、装修、运行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实现装配式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信息化技术与管理。推广基于B1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设计方式,在三维可视条件下建设标准化预制构件和部品数据库,开展模拟拼装、部品部件协调检查、工程量数据分析等,提高施工图设计精度和施工效率,降低工业化企业生产成本。建设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系统,开展施工模拟、现场监测、可视化控制技术研究,通过获得重点监控对象数据,实现高精度安装控制目标。在预制构件生产企业推广BIM技术,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2.建设BIM技术运用管理信息云中心。按照智慧南宁建设的要求,在“一朵云”平台下,加快推进BIM云中心建设,推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信息化水平上一个台阶。转变工程建设项目立项、方案设计、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审查、项目推进及变更、工地质量安全监管、项目竣工验收、档案移交存储等监管环节的管理方式,能够实现信息化的尽量信息化,能够上网的尽量上网,实现全产业链的信息集成。建立全市统一的建筑信息模型构件资源库,实施接收、存储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变更、竣工验收等模型的管理工作,并为今后项目运营管理奠定基础条件建立建筑产品全周期管理系统。鼓励城建集团、轨道集团、南宁交投等平台公司及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勘察设计企业、施工企业等建立企业级的BIM管理平台,并积极与南宁市BIM云中心对接,实现数据信息互联互通。
以科技进步为先导,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促进装配式建筑行业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实现建筑行业的转型发展。
1.提高装配式建筑设计水平。推行装配式建筑一体化集成设计,强化对建筑结构、机电设备、部品部件、装配施工、装饰装修等环节的统筹。推广通用化、模数化、标准化的设计方式,装配式建筑设计深度要达到相关要求,提高标准化部品部件的应用比例,全面提升装配式建筑设计水平。研究适应于本地建筑市场与生态环境的装配式建筑技术,组织编制装配式建筑技术路线指南,引导、推动形成我市主流的装配式建筑技术路线。创新装配式建筑设计,积极应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提高建筑领域各专业协同设计能力,加强对装配式建筑建设全过程的指导和服务。提升设计人员装配式建筑设计理论水平和全产业链统筹把握能力,发挥设计人员主导作用,为装配式建筑提供全过程指导。
2.加大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力度。开展装配式建筑关键技术研发,推动技术集成创新,重点支持装配化建造技术与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既有建筑改造等技术的集成应用,优先支持装配式建筑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鼓励企业建立建筑产业现代化工程中心。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设计、施工等企业围绕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全装修的先进适用技术、工法工艺和产品开展科研攻关,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材料、关键节点连接、钢结构防火防腐、抗震等核心技术,突破技术瓶颈,发展预制和装配技术,提高技术集成水平。不断完善装配式建筑现场施工工法,研究装配化吊装、构件安装、节点链接、装配校正、成品保护等施工工法,加强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安全防护,确保施工现场安全施工。
3.推行工程总承包。装配式建筑原则上应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支持大型设计、施工和部品部件生产企业通过调整组织架构、健全管理体系,向具有工程管理、设计、施工、生产、采购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转型。鼓励工程总承包项目采用BIM技术开展勘察、设计、施工和运维一体化应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企业也可以组成联合体对工程项目进行联合总承包。推广工程总承包模式,在政府投资项目中率先试点,并逐步延伸至社会投资项目。支持总承包企业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开放战略,大力开拓海外特别是东盟国家市场。
以强化预制构件和装配式建筑质量监管为重点,以装配式建筑发展促进本市建筑质量水平提升,推动建立适应工业化建造模式的质量安全监管制度,提升监管服务水平。
1.加强项目前期服务。加强对采用装配式建筑和BIM技术的项目前期辅导,将相关要求融入项目建设管理流程,纳入各级监管体系。在土地出让、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条件意见书、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审查、质量监管、竣工验收、运营维护等全过程各环节,由国土、发改、规划、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按照自身职责进行审核。在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明确相关标准和技术参数等内容,确保通过项目实施达到规划的相关技术指标。在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及施工过程中按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要求提交相应的文件,分别提供给相应管理部门审核。
2.完善装配式建筑质量监管制度。建立施工图审查备案、部品生产及质量监管、施工现场监管、工程竣工验收协同一体化的监管机制,针对装配式建筑的工程特点建立健全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工作机制,推行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标准化管理制度。组织编制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监督管理规定,将预制构件生产、销售、安装及维护纳入制度管理。制定装配式建筑工程竣工验收管理规程,完善住宅装修工程与主体工程穿插施工验收制度。
3.强化装配式建筑质量监管。落实各参建单位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装配式建筑设计和施工图审查的相关技术要求,确保设计质量和责任落到实处;进一步强化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监管,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提高预制构件的抽测、抽查比例,提高部品部件的装配式施工连接质量和建筑整体安全性能,加强对预制部品部件生产和安装质量监理,提升现场管理水平;强化成品住房质量验收,完善装配式建筑验收技术要点,完善《质量保证书》和《使用说明书》制度,完善工程质量追偿机制,提高质量监管效能。实施全装修住宅一房一验制度,确保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可控。
4.加强预制构件质量监管。研究制定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使用监督管理规定,重点加强对装配式混凝土构件和钢结构件的质量监管。推广使用预制构件芯片标识技术,追究生产企业质量终身责任。对主要承重构件和具有重要使用功能的部品部件,实施监理单位驻厂监造制度,实行第三方检测制度,确保预制构件质量受控。鼓励行业协会开展自律管理,加强对预制构件生产企业产品抽查,加大施工现场预制构件巡查、抽查、专项检查频次,强化质量把控。
5.建立装配式建筑后评估体系。建立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以及整体建筑性能评价体系,对装配式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进行评价分析,从质量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统筹评判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成效。突出对企业劳动生产效率、核心竞争力提升等方面评价,突出在工程质量、建筑性能、使用寿命与传统建筑的比较,突出施工现场节能、节材、节水、降尘、污染排放等方面的评估。
6.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将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纳入南宁市建筑施工企业信用行为考核体系,从企业产值、税收、公益事业贡献、扬尘污染、安全生产、合同履约、围标串标、清欠等方面进行综合信用评价,并将企业的信用评价分运用到国有投资项目的招投标中,实现建筑市场与施工现场“两场联动”。完善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企业诚信管理机制,采取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公开预制构件生产企业诚信信息,开展社会监督,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发挥南宁市推广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和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推进作用,研究部署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大规划、年度工作方案、相关配套扶持政策、组织开展试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召开会议,形成机制,及时研究、协调解决BIM技术应用和装配式建筑发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年度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分解下达考核指标,强化工作推进,督促责任落实;建立领导联系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工作机制,提高规划、组织和协调的工作效能,切实抓好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市级相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加大指导、协调和支持力度,全力推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及工程项目建设。
结合住建部、自治区及南宁市的相关指导性文件,制定装配式建筑发展年度计划,分解任务目标、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工作措施和监督考核机制,进一步提升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推进力度,形成长效推进机制。严格落实自治区、南宁市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和BIM技术应用的相关政策,组织编制发布《南宁市装配式建筑和BIM技术扶持政策汇编》。以土地源头控制和项目建设条件设定为工作抓手,严格落实出让地块的装配式建筑建设要求,完善并落实装配式建筑的激励政策,探索通过建筑面积奖励、放宽预售资金监管、财政资金补贴、税收优惠、降低劳保费初次缴费比例等措施推进项目的建设。在现有政策扶持力度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装配式建筑相关项目的支持力度, 2017年至2020年,在各类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领域的评选、评优、国家绿色建筑、康居示范工程、广厦项目以及各级质量评优等申报中,可以优先考虑采用装配式建筑方式建造的企业和项目。对于新建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的生产基地、新建装配式住宅和经认定符合条件的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公共技术平台等示范项目根据相关规定给予一定的扶持。
引进和培养一批建筑产业现代化高端人才。发挥南宁市装配式建筑技术专家库在人才培训,协助开展装配式建筑相关配套政策、课题研究、技术标准、政策调研论证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开展多层次建筑产业现代化知识培训,将相关政策、技术、标准等纳入建设工程注册执业人员继续教育内容,提高行业领导干部、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依托职业培训机构、职业院校、建筑业企业和实训基地培育紧缺技能人才,持续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再教育。强化岗位建设,深入实施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统一考核评价工作。建立有利于现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发展的长效机制,扶持建筑劳务企业发展,着力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的建筑产业工人队伍。
积极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和试点项目建设,及时总结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的经验,面向社会推广。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举办博览会、建立网站、编制知识手册等方式,提高社会公众对发展装配式建筑、住宅全装修、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重要性的认识,提高装配式建筑在社会中的认同度,引导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为实现建筑产业的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南宁装配式建筑产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快企业家队伍建设,建立完善行业自律机制,为会员提供服务,反映会员诉求,规范会员行为,切实维护会员利益,为建筑业企业开拓市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大力支持行业协会工作,尤其是整合各种资源,激发协会骨干企业参与推广装配式的积极性,加快构建“政府—协会—企业”良性互动,共同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产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