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轶向养牛户了解育养肥牛情况。
大路边和每户门前都贴有田轶的联系方式,他也逐渐取得了群众的信任。
7月6日临近正午,田轶顶着烈日像往常一样走在去隆安县南圩镇銮正村养牛场的路上,这条弯弯曲曲的村间小道,田轶不知道走过多少次了。
“田书记是真干事的,一来就拉到资金把村里的养牛场建起来了,冲这点我们跟着田书记干准没错!很快,村里的扶贫产业搞起来了,我们希望田书记留下来再干一届驻村第一书记。”銮正村村委副主任李荣昌说。
李荣昌说的田书记就是田轶,2016年2月,他再次主动报名,并如愿以偿被组织选派到銮正村担任第一书记。2017年11月,田轶被组织留任隆安县銮正党组织第一书记,继续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
融入群众 走进贫困群众心田
为什么屡次主动报名下乡扶贫?田轶说:“我是河南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对农村、农民有着特殊的感情,我希望能将自己的知识应用到缺乏文化的贫困山村去。”
就这样,田轶说服了怀孕中的妻子,背着行囊来到了銮正村,把他的“新家”安在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
“田书记一来就问晚上住哪里,之后就动手收拾房间。当时我就觉得这个第一书记是能干事的。”干事风风火火,是田轶给李荣昌留下的第一印象。
隆安县南圩镇的銮正村,四面环山,土地贫瘠,石漠化严重,全村共有523户2068人。在开展精准脱贫前,銮正村是一个“看天吃饭”的贫困村。
摆在眼前的困难并未让田轶退缩。从驻村第一天起,他就顶着烈日走访群众、摸查贫困户情况,想方设法融入当地群众的生活。
在銮正村大路边和每家每户的门口都有一张特殊的海报,上面有田轶的照片、名字和手机号码,并印有“有困难,找书记”的字样。刚开始村民经常拿这句顺口溜调侃他,后来大家发现这个第一书记真能解决问题。
内銮屯的赵东文身患重病,家里还有3个女儿上学,田轶千方百计找爱心人士资助3个孩子上学;外銮屯的黄春恩多年残疾行动不便,住在危房里,田轶找来村民帮他修建新房;内仅屯的黄爱花丈夫早亡,家庭困难,田轶就买来猪崽让她饲养增收……慢慢地村民把田轶当成了自己人,他的手机也成了“热线”,村民有困难、有问题都会拿起电话找田书记。
发展产业 为村民脱贫致富铺路
和村民打成一片后,田轶开始谋划村里的扶贫产业。
尽管早有思想准备,但銮正村的实际情况还是让他有些吃惊。“村里人均只有9分地,还都是零散的地块,大石山区存不住水,只能种耐旱的玉米、木薯,怎么算一亩地一年都只有不到1000元的收入,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摸底情况后,田轶觉得问题有些棘手。
要发展什么产业?
在调研了解村里经济情况后,田轶立即召集村委领导班子及群众代表开会,讨论分析銮正村脱贫攻坚主攻方向。“既然这里不宜种植,那我们就发展畜牧业。这里有大片的山地,山上有丰富的草料,村里还有育肥牛的基础,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所以,我们决定以党员带动成立合作社的方式发展养殖业,把育肥牛产业作为发展重点。”田轶说。
说干就干,田轶多次回市里邀请畜牧系统和专家学者,到銮正村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养殖防疫、育肥牛科技讲座等活动,并组织村民参观育肥牛养殖。
“以前我们都是在自家养牛,养的也不多,就两三头,田书记说很快村里会有集中式养牛棚,让我们把牛牵过去,场子大了有精力的可以多养几头,村里还会建立合作社,一起发展育肥牛产业。”村民赵世东当时在外打工,如果养牛棚真能建起来,他就决定回家养牛。
田轶没有让村民们失望,在向上级争取扶贫资金的同时,他和后盾单位联系爱心企业捐助。2016年10月,投资61.5万元占地2500平方米,一共70间可养育肥牛300头的集中式牛舍建成了。有了养殖基地,村里的育肥牛专业合作社很快注册成立了。
銮正村将权属村委的内銮屯育肥牛养殖基地的牛舍免费安排给合作社社员养牛,对非合作社社员养殖户按一定比例收取租金,逐渐探索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育肥牛模式,既解决了养殖户没有养殖场地的问题,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带动了全村育肥牛产业的发展。
“去年我家靠养牛纯收入有2万多元,和在外打工差不多,但在家门口干活开支小又能照顾家人。今年我们又养了30头牛,预计10月能卖一批15头,收入近4万元。现在日子过得有盼头。”赵世东说。
据统计,2016年銮正村建档贫困人口1277人,截至今6月全村减贫280户1070人。
真情帮扶 做真正的“銮正人”
发展养牛产业是田轶为銮正村办的诸多实事之一。在上级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帮助支持下,现在銮正村已经形成了以育肥牛、养猪、养鸡为主,种植中药材、大豆等为辅的特色扶贫产业。
不仅如此,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田书记把村民的事当自己的事,他来以来,路通了,戏台搭起了,篮球场建成了,村里的变化可大了!”李荣昌说。2年来,銮正村完善了村级公共服务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修建了11条道路,其中5条巷道、6条生产路,危房改造26户,移民搬迁78户。村里还修建了饮水设施,缓解全村季节性缺水问题。同时,引进企业捐资10万元,成立了銮正村助学基金,资助3名儿童、1名高中生、2名大学生完成学业。
“田书记就是我们村的人,他经常说这一任干完,每年他还会回村里看看。”“有事情,找田书记是没错的。”“田书记天天在村里走,路走得多了,鞋坏得特别快。”……田轶做的事情,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把他当做了自己人。
在銮正村,村民见到田轶都会热情地招呼他来家里坐坐,而他也总会走上前去,和群众拉拉家常。
留任后,田轶为銮正村制定了“12345”发展目标,“1”是一个品牌,即銮正村育肥牛品牌,成立銮正村育肥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育肥牛产业;“2”是两条腿走路,坚持种养结合,宜种则种,易养则养,引进两家企业到村里发展产业,一是引进养殖龙头企业广西扬翔牧业公司,投资150万元在村里建设年出栏2400头肉猪的养殖基地,一是引进广西“一带一路”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在村里流转302亩土地,从事中草药和高能大豆的种植;“3”是培养3个致富带头人,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培养和发展3名致富带头人;“4”是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后盾单位、社会爱心人士、村干村民的支持,上下齐心、团结一致、凝心聚力助力脱贫攻坚;“5”是全村5个自然屯实现产业全覆盖,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打下基础。
“来这里快3年多时间,对銮正村的感情也越来越深,村民们把我当成‘銮正人’,我真的很骄傲。”田轶说,现在村里正沿着“12345”发展目标大步前进,争取早日实现脱贫的目标。
短评
第一书记是贫困村扶贫攻坚的轴心,是帮助贫困村摘掉“穷帽”的中坚力量,“第一书记”唯有在俯下身子、迈开步子、撸起袖子上下足功夫,切实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主动解决好群众所需、所急、所盼的困难和问题,才能不辱使命、履职尽责,真正有所作为,体现“第一价值”。
俯下身子接地气。第一书记要扎根基层,与广大干部群众一起吃苦、一起生活、一起工作,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如果晚来早归住不下,不和农民多打交道,又如何帮助群众脱贫致富?
迈开步子增底气。第一书记要家家到、户户访,对扶贫村的村情、民情、贫情认识清楚、定位准确,为找到扶贫“切入点”打下坚实基础。贫困村有大有小,人数有多有少,情况复杂,第一书记要完成使命,就不能凭经验办事,更不能闭门造车。多走一走、转一转、看一看,掌握每一户甚至每一个人的致贫原因,才能更快地配出“脱贫药”。
撸起袖子加油干。第一书记一手要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建设团结协作、务实肯干、清正廉洁的“两委”班子,培养出一支充满活力、恪尽职守、群众认可的村级干部队伍;一手要抓好村域经济产业发展,从实际出发,找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以实实在在的业绩,回馈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信任。
俯下身子、迈开步子、撸起袖子,这样的工作状态才是群众期待看到的干事样。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愿我们的第一书记心怀百姓、为民办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