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双手筑起幸福生活

——上林县木山乡贫困户自主脱贫故事

发布时间:2018-06-26 08:48   来源:南宁日报   
字体颜色:【       绿】    字体大小:【 】    保护视力色:    恢复默认

蓝光春夫妇管理桑蚕。

罗文通和妻子正在喂牛。

黄覃娃在养鸡场工作。

  七旬夫妇有梦想

  要用自己赚的钱去北京看看

  盛夏,热浪滚滚。67岁的贫困户蓝光春在太阳底下清理牛棚,汗流浃背。这一幕在村里人眼中,早已习以为常。在他们看来,为了脱贫奔小康,蓝光春和老伴比年轻人还拼。

  “年纪大了,注重休养,才能活得长久些呢。”村里人劝过他。

  “党和政府下大力气帮我们脱贫,我们自己不努力干起来,怎么对得起党和政府?”蓝光春态度很坚决。

  近两年,在扶贫政策、帮扶资金的助力下,老蓝甩开膀子干得更欢了。“以前养1头牛和一些蚕,种3亩甘蔗,现在养2头母牛、8000只蚕,再利用别人丢荒的地种7亩甘蔗和2亩桑叶,要干的活比过去多了一倍。”老蓝很自豪。

  每天早上5点多,天刚蒙蒙亮,老两口就开始了忙碌的一天:摘桑叶、喂蚕、放牛、施肥、除草……晚上八九点喂第三次蚕后,再把病蚕挑拣出来,躺下的时候常常是半夜11点多了,这样的日子周而复始。

  忙碌中,汗水换来收获。年初时他卖了一头小牛犊,收入5000元。预计今年养蚕能有2万元收入,再加上甘蔗收成,收入可观。“今年肯定能脱贫!”老蓝很有信心。

  期盼中,日子一天天向好。去年,老蓝毫不犹豫地把住了大半辈子的危房拆了,利用3.6万元危房改造补助资金,自己再投入3万多元,建起了一幢一层楼的新房。搬新房那天,只有小学文化的他,满怀感恩,用满是老茧的手拿起笔,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写了一副对联:精准扶贫干部深入了解人民,危房改造政策照耀千家万户。

  “过一阵子,我再把院子收拾好,抹好水泥,干干净净的,住起来更舒服。”老蓝规划着新生活。

  “我还有个‘小目标’,等2020年脱贫攻坚战打赢了,就用自己赚的钱,坐飞机去北京看看天安门,参观毛主席纪念堂。”谈及此,老蓝两眼放光,“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关心老百姓,我想去瞻仰伟大领袖毛主席,表达我的感恩之情。”

  年轻夫妇不服输

  贫困户成创业致富带头人

  在木山乡那良村,有一个目前存栏40头牛的养牛场,旁边一间简易的砖房门前挂着一块牌子——上林县木山乡通盈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这里的负责人罗文通和罗爱琴夫妇以前是那良村的贫困户,他们现在的新身份是“上林县第一批一星级致富带头人”。

  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一路走来并不平坦。

  罗文通全家7口人,上有两位年迈老人,下有3个上学的孩子,只有夫妇俩是健壮劳动力,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他们几年前结束了在外打工的生活。虽然日子穷苦,但他们始终相信“有手有脚有力气,一定可以把日子过好”。

  2016年,夫妻俩申请了5万元小额贷款,与几户村民一起成立了合作社,建起了养牛基地。然而,投资小、起步难,不久后又因人畜分离需要搬迁养牛场,以前的基建打了水漂,有两户合伙人见此情形提出撤股……夫妻俩陷入困境。

  “困难面前,后退是没有出路的。我们当时横下一条心,一定要把养牛场办起来。”罗爱琴说,“没钱买牛,我们就种桑养蚕,15天卖一批蚕茧,每赚一笔钱就买一头牛,就这样,养殖规模慢慢扩大。”

  他们全心扑在养牛上,为了更方便照看,他们带着最小的孩子搬进了合作社的这间砖房里。酷暑,这里热得像蒸笼;寒冬,又冷得像冰窟,他们咬牙坚持着:“虽然又苦又累,但是日子有奔头,感觉有使不完的劲。”如今,看着牛栏里毛光水滑、膘肥体壮的肉牛,他们心中有说不出的满足感。

  养牛场走上正轨,让夫妻俩信心倍增。养牛场的不远处,挖掘机正在作业,这里承载着夫妇俩新的梦想,他们要扩建养牛场,力争在今年把养牛规模扩大到100头。

  村民认为勤劳的罗文通夫妇“靠得住”,纷纷要求入股,目前已有9户入股到合作社,其中包括3户贫困户。在罗文通夫妇的带领下,更多村民开始加入养牛的行列,他们经常到养牛场取经,学习养牛技术,携手走在脱贫致富的路上。

  “组合拳”激发斗志

  形成一批行之有效的经验

  在木山乡,像蓝光春夫妇、罗文通夫妇一样的脱贫典型不少,他们用榜样的力量激发着群众脱贫攻坚的斗志。

  “脱贫攻坚既需要外部帮扶,也要注重激发内生动力,让贫困户自身有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与自发动力至关重要。”木山乡乡长齐璐说,身边的榜样远远比单纯说教有效得多。下一步,木山乡将大力挖掘、宣传贫困户脱贫致富典型,让贫困户学习身边的榜样,转变思想观念,放弃“等、靠、要”思想,从“让我脱贫”彻底转变为“我要脱贫”,增强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成为脱贫致富的真正主人。

  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木山乡在实践中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的经验——

  党建引领,党员带头。厂圩村将党建与扶贫和产业工作紧密结合,2014年,村“两委”9名干部带头成立了联宝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每人贷款10万元,共投资90万元发展薯尖、鸦胆子和黑猪三大产业。目前共种植薯尖200亩、鸦胆子205亩,养殖黑猪300余头、无盐猪180头。通过党员的先锋引领,以“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务工形式,带动59户群众,其中包括49户贫困户参与到合作社的养殖活动中。“厂圩村将积极发挥‘党建+’的倍数效应,党员带头‘吃螃蟹’真抓实干,积极谋划本村脱贫产业项目,为全村脱贫摘帽奠定坚实的基础。”厂圩村支书卢纪萍说。

  能人带动,形成合力。黄覃娃原是木山乡那良村的一名外出务工人员,2015年她回乡创办了达一养鸡合作社。目前,达一养鸡合作社存栏近3万羽,每年营业额近200万元。合作社吸纳了39户贫困户,每户以5000元的资金入股,合作社每年按照入股资金的8%给贫困户分红,每年贫困户可领到400元的分红。除了“授人以鱼”,黄覃娃还采取“授人以渔”的方式,每年给贫困户发放鸡苗,教授他们养鸡的技术,帮助他们增收脱贫。

  只有注重精神脱贫,才能实现长久的脱贫。木山乡正不断激发贫困户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

打印
分享到: